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Tony Scott A-Z
























Tony Scott注定不會成為作者導演。
他拍的是別人提供的故事,都是極度商業的,完成品只會被稱為「商業電影」,而既然叫得「商業電影」,幫老闆賺錢自然是大前提。好好彩,他入行後第二部電影《Top Gun》已幫老闆賺到喊了。但世上總有啲懶乜的人,睇唔起商業片導演。
其實風格不風格,不外是其後才被唔關事的評論者加上去。
他本人,只管繼續商業下去。跟其他商業同道者不同是,Tony著意要為每次導演工作提供不同,追求比上一次更風格更不同的人間色相。他不像大佬Ridley Scott一早已被捧為殿堂大師,偏偏Tony這條以商業思維主導的路,又是Ridley一手促成。世事往往這樣離奇。例如他的突然自殺。
到最後,作者導演又好商業導演又好,電影從來只分好睇唔好睇。



A——Art
Tony本來沒想過拍戲。他最初唸的是藝術,有志從事的也是藝術。
在The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讀完Fine Arts學位後,本來想再報讀早在1837年便創辦的Royal College of Art,卻未獲錄取。不過,到最後他還是如願以償。

B——Boy and Bicycle
正如很多導演都會間唔中上吓鏡,Tony做了導演後也有客串過(千禧打後便沒有了)。他第一次演戲經驗是16歲那一年,給予他機會的,就是大佬Ridley Scott。
Ridley Scott首齣導演作品《Boy and Bicycle》,發表於1965年的短片,拍的就是一個少年踏著單車在英國城市遊走、感受自己存在的故事,抒情嘢。Tony負責演的,自然是那個踩單車的抒情少年。
幾年後,Tony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齣短片《One of the Missing》,故事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南方小兵被派前往偵察敵軍。為「報答」大佬當日給予演出機會,Tony送番個角色俾大佬歎。

C——Commercial
Tony最初是想拍紀錄片的,當Ridley Scott知道細佬志願後立即踩停,並語重深長地講:「與其走去BBC,不如幫我拍廣告!」由於知道細佬愛車,更用埋利誘:「幫我手,你一年內就買到法拉利。」於是Tony加入了大佬公司RCA當上廣告導演。

D——Donna W. Scott
Tony遺孀。第三任妻子,1994年結婚。結婚前Donna已演過不少Tony的戲,只不過統統不是主角,甚至連配角也稱不上囉。

E——Eddie Murphy
《Top Gun》成功後Tony繼續商業之路。《Beverly Hills Cop II》口碑及不上第一集,但也是該年度賣座片。但Tony與Eddie Murphy僅合作過這一次。

F——Frank Scott
Tony二佬。Tony自小鍾愛藝術,便是受Frank影響。Frank很早便死於皮膚癌。

G——The Good Wife
Tony和Ridney不時合作,但以監製工作為主。《The Good Wife》便是近年二人操刀監製的一齣成功電視劇集。

H——The Hunger
第一部公映作品。改編自1981年的同名小說,一個美型吸血殭屍伴侶的故事,演這對vampire couple的是Catherine Deneuve和David Bowie。
當年票房失敗,評價也好不到那裡去,被插得最狠勁的是Tony那極度stylish的攝影。奇就奇在,多年後卻被追奉為80年代其中一套cult classic,Tony的MV式攝影風格更被認為居功至偉,把電影拍成恍如一段段MV的結合,尤其電影一開始,由Gothic樂隊Bauhaus的《Bela Lugosi's Dead》作引子,更是那年頭一個經典。

I——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ony第一部電影作品就算不是《The Hunger》,他第一次執導的也應該是殭屍片。
當日令Tony心郁郁由廣告界跳入電影界,除了外圍因素,還因為得到一個拍攝《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改編電影的機會,只是後來MGM先找了他去拍《The Hunger》而已。
Anne Rice寫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到了90年代才被拍成電影,主演的是Brad Pitt、Tom Cruise、Christian Slater等當年最當時得令的型男。

J——Jerry Bruckheimer
荷里活著名監製,最叻監製商業大片。你點都會睇過由他監製的電影的。
Tony執導的其中6部電影,都是由Jerry Bruckheimer擔任監製,最出名的一齣是《Top Gun》。
他說,在他最拍戲最早期,風格化的處理keep住被不少影評人詬病,但Jerry Bruckheimer卻大膽起用,因為Jerry Bruckheimer對當時荷里活的因循守舊電影處理手法極度不滿,一直希望試新嘢,而從Tony的《The Hunger》裡,Jerry搵到「新嘢」。
於是,即使《The Hunger》在當時評價極低,而Tony又不過是個新導演,Jerry Bruckheimer依然起用他去拍《Top Gun》。《Top Gun》之後,很多人的故事都得到改寫:Tom Cruise紅了,Tony也紅了。

K——Keira Knightley
Tony成名後拍的戲,很多都是男人動作片,女性在當中往往只是一個潤飾的存在個體。
唯一一齣例外。《Domino》,真人真事改編。一個本來從事model的靚女Domino Harvey,毅然踏上賞金獵人之路的故事。早在90年代,當Tony知道世上存在了這麼一個女子時,已經勁有興趣,除了積極搵電影公司投資,更同Domino Harvey本人做埋訪問,還順道訪問終日陪同Domino Harvey出生入死的兩名男同事。
終算等到電影公司拍板了,但劇本一直搞唔掂,先後找來兩個編劇寫的Tony都不收貨,直至搵來第三個編劇,才算OK。女主角是Keira Knightley,太瘦的她,其實跟健碩的真身Domino冇忽似,但自從Tony睇過《加勒比海盜》,認為Keira Knightley有股懾人力量。
由釀醞到開拍到上映,前後磨咗十年,終於在2005年10月上映。外間反應奇差。
而作為電影的核心的Domino Harvey,在電影上映那年的6月,死在家裡浴缸,死因是「吸量服食藥物」。

L——Loving Memory
Tony首齣長片。一個男子遇上交通意外,死了,家人把他的屍身帶回家中,繼續日常生活……但不是甚麼核突鬼片來的,反而透著一份感傷。我不會講話好好睇,卻絕對是Tony在商業征途前最真誠質樸的創作。
有fans把片放了上YouTube,search "loving memory tony scott"便可找到。

M——Man on Fire
曾經同朋友一齊睇《Man on Fire》,期間朋友呻道:「點解個鏡頭keep住郁?啲顏色又怪怪哋?睇到隻眼好攰……」
在這齣2005年的電影Tony大量採用偏光鏡,攝影機也用得比以前更放,搖得更勁,畫面沒有一刻停下來,把一個保鑣營救老闆女兒的故事拍成極度風格化。到了翌年的《Domino》,更加變本加厲。
冇錯,Tony就是個不斷在畫面上勇於試新嘢的導演。

N——North Shields
Tony出生地。他是英國人,成長歲月他一直在英國度過。

O——One More Try
Tony也是個MV導演。其中一個著名MV作品便是George Michael的1988年hit歌《One More Try》。
回看MV,那種藍tone的lighting運用已過時,卻是一個80年代的美學印記。

P——Painting
之前提過,Tony受二佬影響一志於藝術創作,但藝術範疇咁大佢又鍾情邊一瓣?
是繪畫。Tony有想過做畫家,但怕搵唔到食才放棄理想。或許這也解釋到他比其他商業導演對畫面更刻意營造的原因。

Q——Quentin Tarantino
《Pulp Fiction》還未衝擊主流市場的1994年,Quentin Tarantino只是個拍了齣《Reservoir Dog》的新導演,他其中一個劇本《True Romance》,便由Tony完成。
我們不知道Tony的《True Romance》跟Tarantino心目中的「True Romance理型」距離多少,但至少,一定會比由Oliver Stone拍的《Natural Born Killers》來得更忠於原著。同樣是忘命鴛鴦的故事,《Natural Born Killers》被無限添加硬屈成借機描劃當代畸型媒體,但《True Romance》還保留著劇本裡最核心元素,真愛可以叫人忘掉性命。
以budget計《True Romance》只屬小本製作,電影上映時反應也欠佳。但問心,戲很好睇。
事隔多年,男主角Christian Slater現在只是個拍B片的演員,而在電影裡很性感狂野的女主角Patricia Arquette,現在活躍電視界,代表作是《鬼線人》(Medium)。
依然最紅的,是只演了幾場戲的Brad Pitt。

R——Ridley Scott
這個大佬,自從拍了《Alien》已被奉為大師,未必每一齣都有口皆碑,但總括來說,大部分都是電影史的重要作品。從早前的《普羅米修斯》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Ridley Scott,大師就係大師。
有這麼一個咁勁的大佬,Tony可從來沒有「葡萄」過甚麼,他表示,他一直被批評作品的「風格」大於「內容」,是因為自己一直追求著不同,而因為太過不同,不能夠像大佬的電影般被列入Classic的殿堂。

S——Sixty-Eight
Tony出生於1944年6月21日,2012年8月19日殁,終年68歲。

T——Top Gun
這不是有甚麼大道理要講或有甚麼重要藝術表現的鉅作,卻是80s列根政府時代的一齣極成功商業電影。沒有《Top Gun》的成功,很多荷里活從業員的人生都會改寫。
2010年,有消息指派拉蒙找來Tony和監製Jerry Bruckheimer,重新啟動《Top Gun》拍攝計劃。其後,消息獲證實,Tony更講明他不想拍甚麼remake,而是要拍一個新故事。拍攝計劃持續進行,到了今年8月17日,Tony更約埋Tom Cruise到內華達州睇景。兩天後,Tony跳橋。
現階段未知會否腰斬拍攝。

U——Unstoppable
Tony生前最後一齣電影。第5度找來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電影。論創意,係點都及唔上同年的《Inception》,卻肯定是很到位的動作片。

V——Vincent Thomas Bridge
8月19日,Tony駕車到了這道橋,停車,走到橋邊,便一躍而下。

W——The Wild Bunch / The Warriors
Tony不願拍《Top Gun》的remake,或許認為自己remake自己,以今日之我重拍昨日之我有點戇居吧。
但有兩套經典Tony好想remake。1969年Sam Peckinpah經典西部片《The Warriors》 & 1979年無政府cult片《The Warriors》。講堅,我好想睇Tony怎用自家濃厚風格去處理本身風格已很濃厚的《The Warriors》。可惜,這些機會……

X——Tony Scott X Denzel Washington
與Tony合作最多的(黑人)演員。
首度合作是1995年《Crimson Tide》(紅潮風暴,明珠台啱啱在星期六深夜重播過),與Gene Hackman在潛水艇上演了一場新人事vs舊作風的男人心理戰役,電影當年大紅。
要留意是,在《Crimson Tide》裡「雙數華盛頓」(笑話一個,緣自他的中譯名字丹素華盛頓……)還是被塑造為一個好規矩的人,演出也有板有眼,但在之後四齣跟Tony合作的電影,他交出了比平時變化來得多的演出——我成日嫌佢做戲悶(可能角色大都頗正路),唯獨演Tony的戲時唔覺佢悶。
對於Tony的死Denzel的聲明是這樣的:Tony Scott was a great director, a genuine friend and it is unfathomable to think that he is now gone.  He had a tremendous passion for life and for the art of filmmaking and was able to share this passion with all of us through his cinematic brilliance.

Y——Why Suicide?
謎。Tony有留下遺書,但沒有被公開。
作為A級片大導演,Tony曾公開表示,多年來,每次面對新電影拍攝工作他都會恐懼。

Z——Zimmer
已在幾乎成為Christopher Nolan御用的配樂大師Hans Zimmer,曾經跟Tony合作了4次,最成功一次是《紅潮風暴》,main theme獲頒格林美獎。由《Enemy of the State》開始,Tony改為起用Harry Gregson-Williams並合作至今。這位Harry,也有參與《普羅米修斯》的配樂工作。

1 則留言:

  1. 真巧, 前天才剛重溫One More Try的MV, 原來是Tony拍的. 一首好歌能夠配上一個令人留有深刻印象的MV. 真是相得益彰!
    有興趣去找Domino來看.

    回覆刪除